预防引风机故障是保障锅炉、窑炉等热工系统安全、稳定、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。应采取“预防为主、维护为辅、监测预警、系统治理”的策略,从设计、运行、维护、管理等多方面入手,构建完整的预防性维护体系。
一、设计与选型阶段预防
合理选型:
根据系统最大负荷、烟气特性(温度、含尘量、腐蚀性)、阻力特性等参数,留有适当裕量(通常风量裕量10~15%,风压裕量15~20%),避免风机长期在高负荷或不稳定区运行。
选择高效、低噪声、高可靠性的风机型号。
配置冗余:
对于关键系统,采用**“N+1”配置**(如两台引风机,一台运行一台备用),确保单台故障时系统仍可维持运行。
优化系统设计:
烟道设计应避免急转弯、缩口,减少局部阻力,防止积灰。
在风机入口设置高效除尘或预除尘装置,减少烟气含尘量,降低叶轮磨损。
设置防喘振装置(如再循环管)或在控制系统中设置喘振保护逻辑。
二、运行管理预防
规范操作:
严禁在入口/出口挡板关闭的情况下启动风机,防止电机过载。
启动前确认润滑油系统、冷却水系统正常。
避免频繁启停,减少热应力和机械冲击。
控制运行工况:
通过变频或导叶调节,使风机运行在高效区,避免长期在低效区或喘振区运行。
保持炉膛负压稳定,避免大幅波动。
防止腐蚀与积灰:
控制排烟温度高于烟气露点温度(通常>120℃),防止低温腐蚀。
定期投入烟道吹灰器,清除受热面和烟道积灰,减少系统阻力。
三、维护保养预防(预防性维护)
维护项目 维护周期 预防作用
润滑管理
检查油位、油质 每班/每日 防止轴承干磨、过热损坏
更换润滑油 每3~6个月或按厂家要求 防止油质劣化、乳化、污染
清洗油过滤器 每3~6个月 保证油路畅通
振动与温度监测
定期测量振动值 每周/每月 早期发现轴承损坏、动平衡破坏
红外测温检查轴承、电机温度 每周/每月 发现过热隐患
电气系统检查
测量电机绝缘电阻 每月/停机时 防止电机绝缘击穿
检查接线端子紧固情况 每季度 防止接触不良、过热
机械检查
检查地脚螺栓、连接螺栓是否松动 每月 防止基础松动、振动加剧
检查联轴器对中 每年或大修时 减少振动,延长轴承寿命
检查皮带张紧度(如有) 每月 防止打滑、磨损
叶轮与壳体检查
检查叶轮积灰、磨损、腐蚀 每季度/大修时 防止不平衡、效率下降
检查叶轮与壳体间隙 大修时 防止摩擦、振动
控制系统检查
校验温度、振动、压力传感器 每半年 保证监测数据准确
测试风门/导叶执行机构动作 每月 确保调节灵活、反馈准确
四、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(预测性维护)
振动监测系统:
安装在线振动监测系统,实时采集振动频谱,通过频谱分析判断轴承、不平衡、不对中等早期故障。
油液分析:
定期取润滑油样进行光谱分析、铁谱分析,检测金属磨粒含量和类型,判断轴承、齿轮等部件的磨损状态。
红外热成像检测:
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电机、轴承、电缆接头等部位的温度分布,发现过热点。
电机电流特征分析(MCSA):
通过分析电机电流频谱,可诊断轴承故障、转子断条等问题。
五、管理与培训
建立设备档案:
记录设备参数、维护历史、故障记录、更换部件等,便于趋势分析和寿命预测。
制定维护规程:
编制详细的《引风机运行维护规程》,明确操作步骤、检查内容、维护周期。
人员培训:
定期对运行和维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故障处理演练,提高其识别异常、判断故障的能力。
备品备件管理:
储备关键备件(如轴承、密封件、传感器),缩短故障修复时间。
六、季节性预防措施
冬季:加强保温,防止润滑油凝固;确保冷却水系统防冻。
夏季:加强通风散热,防止电机过热;检查冷却水流量。
总结
预防引风机故障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从设计选型、规范运行、定期维护、状态监测、科学管理五个维度协同推进。通过建立完善的预防性维护体系,可以显著降低故障率,延长设备寿命,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。核心是变“事后维修”为“事前预防”,实现设备的长周期安全运行。